回顾课改历程 展望学校明天
2010年12月30日,河北郑口中学召开课改年级教学工作总结会。大会回顾了2010年学校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十件实事:
(一)“全员参与,构建高效课堂”在行动
学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探索实践,立足本校实际,博采众家之长,确定了“全员参与,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方向,把全员参与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出发点,把构建高效课堂作为课改工作的落脚点。学校还组织全校师生讨论、制定了《高效课堂常规》,进一步明确、规范了课堂上师生的言行。
(二)“展示课、体验课”活动在提高
各科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每个备课组都有一人上“展示课”,主讲教师精心准备,全组老师献计献策,把生动、高效的课堂呈现给大家。活动中,老师们逐渐把握了课堂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师生互动的基本形式。 “展示课”使老师们能近距离地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以前上课经常忽略的情况,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减少了走思、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老师们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每节展示课都融入了教师们集体的智慧。体现教育新观念、新模式、新手段的“体验课”也在同步进行,教师参加踊跃。自2010年9月18日至12月26日,教师共上“体验课”427节。“两课”活动使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效果好了起来。
(三)“手拉手 传帮带”活动在延伸
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榜样、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开展“手拉手 传帮带”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学校本着使年轻教师“一年入门,两年熟练,三年循环,五年成骨干”的原则,使年轻教师与骨干教师结成对子,激励他们虚心学习,勇挑重担,实现快速成长。青年教师培养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师德修养、基本技能、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等。学校首批“手拉手 传帮带”活动始于2010年10月19日,由24对教师组成,期间老教师毫无保留地传授教育教学经验,深入课堂听课,直言不讳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青年教师虚心学习,主动帮助师傅做力所能及的事,在为人处事、教育教学方面成长很快,形成师徒携手共同提高的可喜局面。目前教师之间的“手拉手”已经向学生传递,学校的目标是:师师手拉手、师生手拉手、生生手拉手共同走向成功。
(四)资源共享 校本教研在探讨
学校每周五开展一次以“课程改革、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学科为主体,学习最新的课改理念,总结自己教改中的经验,提出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大家畅所欲言,为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宝贵的智力资源和支撑。
(五)“四个一”活动在见效
每位教师每周做一套高考题,每周读一篇教学文章,每周反思一次教学过程,每周听一节“展示课”。这项活动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所提高,教师的精神风貌大为改善。
(六)内引外联 吸取经验
学校组织教师赴北京、石家庄、衡水等地参加课改信息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观念及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模式。全体教师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的,转变了观念,也增强了实践的信心。
(七)教学进度在细化
本学期起,两个课改年级制定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具体到每天、每节课。实践证明,学生预习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增强了教师的诚信意识和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减少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八)“1+X+1”教学模式在探索;
“1+X+1”教学模式是学校全员参与高效课堂构建的最新探索。第一个“1”表示的是学生预习,这是课堂教学必要的环节。可用四个字来概括:读—找—思—练。 “X”其实就是教师、学生活动的灵活性要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展示提升的环节。第二个“1”是自主训练,达标检测环节。“1+X+1”的高效课堂模式要点:学在教之前,教在关键处,测在课堂上。既可以减轻师生负担,又可以提高课堂的高效性。本教学模式已有不少老师进行了实验,证明切实可行。
(九)校本课程开发在进行
校本课程的开发申报达30多种,内容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和强烈的本土信息。
(十)师生互动 和谐平台在搭建。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亲其师,信其道。学校把每周四下午第四节课定为“师生互动”课,师生相互交流,答疑解惑。师生交流活动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搭建了师生互相理解的平台。
大会肯定了老师们勇于探索、实践、创新、敬业的精神风貌,倡导大家积极撰写课改经验论文。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曹国庆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展望2011年,更加科学地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学生未来奠基,为教师成长搭台,为学校发展助力,并确定了相关的办学措施和教学策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全体教师遵循“探索—研究—学习—反思—提高”的发展规律,正在逐渐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由教学型向教研型转变,由普通教师向名师转变。相信河北郑口中学的课改工作会不断走向深入,再创教育教改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