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笃行,博采思远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首页    招生信息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D  2、C  3、C  4、B

二、(9分,每小题3分)

5、C  6、A  7、D

三、(9分,每小题3分)

8、C  9、B  10、B

四、(23分)

11、(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让软弱的人具有坚强的意志。(译出大意3分,“从”“自”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近来的事情,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译出大意3分,“衅难”、宾语前置句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2、(1)(3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1分);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1分)。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1分)。

(2)(5分)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2分)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象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没能答出政治失意,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句的分析中看出政治失意的,从三四句中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给3分)

13、(1)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非利足也、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2):故不为尚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未云何龙、不霁而虹、高低冥迷

五、(22分)

14、①作者独自住在一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每点2分)

15、(1)(2分)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处。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2分)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16、(6分)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每点3分)

17、(8分)

(1)(4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4分)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点2分)

六、(15分)

18、(1)将“两位”删去。或改为“二人”、“两人”、“两个”;(2)“他”改为“杨先生”;(3)“拜读”改为“看”;(4)“大作”改为“作品”。

19、(1)①⑥⑧(每答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按前三处评分)

(2)②⑤(每答对一处给1分,超过两处按前两处评分)

20、内容贴切给2分,三句构成排比给2分,语意逐步加强给2分

七、(60分)(略)
 

2008年普通高等校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      2.A     3.B      4.D      5.B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A      7.B     8.D      9.C      10.D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5分)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一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12.(10分)①(2分)A  ②(4分)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意思接近即可。

③(4分)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13.(7分)

①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②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③波心荡          冷月无声④只合把清浊分辨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4.(3分)C  15.(3分)B

16.(4分)

第一问: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

第二问:

(1)用纸袋替代塑料袋不可取,因经济、环保成本过高。

(2)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可减少“白色污染”。

(3)塑料袋回收再生产成本较低。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4分)A、D

18.(5分)

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19.(5分)

第一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20.(4分)

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1.(4分)(略)

22.(6分)(略)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60分)(略)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参考答案

一 80分

(一)(15分)

1.(2分)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焦了城市的魅力(1分),彰显了城市的特色(1分)。

2.(2分)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1分)新地标(建筑或景观)(1分)。

3.(3分)B

4.(3分)两者互相协调,城市新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答对一点得2分)

5.(5分)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2分,必须出现三点:国家馆、斗拱造型、“故宫红”色调。答出两点得1分),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1分,必须出现两点:地区馆、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1分),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1分)。

(二)(22分)

6.(1分)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汉子(必须答出“热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说法)

7.(2分)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答对一点得一分)

8.(2分)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断性的;美好的。(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9.(3分)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1分)。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1分)。这影响有物资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

10.(6分)C E

11.(3分)本文语言本色、平实(1分)。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1分),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12.(5分)“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庄稼的一块土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1分)。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1分),也具有内在的关联(1分),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1分)。

(三)(6分)

13.(6分)(1)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2)如弃草芥。(3)草木有本心。(4)其人虽已没。(5)双照泪痕干。(6)皆若空游无所依。(7)知耻近乎勇。

(四)(8分)

14.(1分)《游褒禅山记》

15.(3分)B

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层(1分)。

(五)(18分)

17.(4分)(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18.(2分)B

19.(6分)(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

20.(2分)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21.(2分)深明大义(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六)(13分)

22.(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23.(3分)C

24.(1分)动

25.(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

26.(4分)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二 70分

27.略

2008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dàng)

2、A(调剂、冥顽)(B掂量、C法谒、D、怦然)

3、B(A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B比喻事情还没有任何条件;C不管……;D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4、B(A梅花……教人精神一振/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主动和被动句式杂糅;C……是景点,缺少主语;D首次抵达,语序不当)

5、C(其他三项都是生物钟调控的某些具体方面)

6、D(这是生物钟发挥作用控制的两个方面)

7、C(自由改变这一说法夸大)

8、B(服政:指服役纳税)

9、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是景公听取晏子劝谏后的正确做法)

10、D(表现晏子还是景公有争议,另三个故事未能看出晏子的“刚正不屈”)

11、……出游/睹……食/睹……

(1)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2)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12、(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13、略

14、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15、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16、时间在钟表时行走/时间在生活中行走/时间在生命中行走

17、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

18、(参考)母鸡高高在上,自以为劳苦功高;鸡蛋默默在下,说不出冷暖凄凉。

19、(参考)珠峰白云含情迎圣火吉祥,碧空彩虹有心祝奥运成功

20、每个人不都是一根蜡烛?难道你不该被点燃?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不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吗?

每个人不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难道你自己会燃烧得更快?难道世界不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

21、虽然……但是……而……因为……即使……就

22、略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B  2.C  3.D

4.环境影响 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 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

5.赞成者的理由: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质疑者应针对赞成者的理由反驳。言之成理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D 7.B  8.C

9.(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三、古诗鉴赏(8分)

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辩乎荣辱之境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陟罚臧否

(4)江州司马青衫湿 (5)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6)合抱之木 千里之行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2.(4分)

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顾按,此题答案似不甚通顺,方家宜斟酌之)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13.(4分)

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14.(6分)

①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15.(6分)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 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六、选做题:甲、论述类文本(18分)

16.A  17.C  18.(6分)

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19.(6分)

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反对滥用暴力。

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选做题:乙、实用类文本(18分)

16.D

17.B

18.(6分)

(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19.(6分)

(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七、作文(70分)

20.略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B     2.A     3.D     4.A     5.C     6.B

二、(12分,每小题3分)

7.A     8.D     9.B     10.C

三、(12分,每小题3 分)

11.A    12.D    13.C    14.D

四、(18分)

15.(8分)

⑴(5分)①(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②(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⑵(3分)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16.(6分)⑴(2分)屈原白居易

⑵(4分)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17.(4分)⑴楼船夜雪瓜洲渡⑵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⑷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⑸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18分)

18.(2分)⑴坚忍(执着)⑵乐观

19.(5分)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20.(5分)⑴忧怨中充满希望⑵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1.(6分)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六、(12分)

22.(3分)②①③⑤④

23.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流水与树根的对话。

一天,流水遇到了树根。

流水讽刺树根说:

树根谦和地回答:

到了春天,流水穿过山涧,走过草地,惊讶地看到树根滋养出的鲜花装点了大地。

23.(4分)示例:流水:你永远处在黑暗中,瞧你丑陋的样子,只知道喝我的汁液,你一无是处。

树根:是啊,我匍匐地下,默默地汲取,是为了春天变得更加美丽。

24.(5分)

示例:论点:信心能创造奇迹。

论据:四川大地震中,乐刘会被埋在废墟中72个小时。她坚信会有人来救援,并一直坚持到获救。

七、(60分)

25.(60分)作文(略)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B      2.C     3.D     4.A

二、(9分,每小题3分)

5.C       6.D     7.B

三、(9分,每小题3分)

8.D       9.A     10.C

四、(23分)

11.(10分)(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句中“岂为政哉”译成“难道是执政之道吗”,“所甘心焉”译成“也是心甘情愿的事”,也算对。)

(2)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召令。(句中“巨滑”译成“大奸”也算对。)

12. (8分)(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13.(5分)(1)思而不学则殆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故其称物芳     (4)羁鸟恋旧林    (5)凭轩涕泗流     (6)犹抱琵琶半遮面     (7)渺沧海之一粟   (8)两情若是久长时

五、(22分)

14.(6分)(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死了。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去世。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

15.(6分)(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

(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

(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念。

16.(4分)(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17.(6分)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六、(15分)

18.(4分)示例: ① 淮河、巢湖治污步伐加快。

② 淮河、巢湖治污提速。

③ 安徽强化淮河、巢湖水污染防治。

19.(4分)(1)示例: ① 你在创作上花的时间太少。

② 时间应放在创作上,而不应放在卖画上。

(2)示例:① 你不注意听我演奏,这是对我的不尊重。

② 我为你演奏,您应该倾听。

20.(7分)(略)

七、(60分)

21.作文(略)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C     2.C.   3.A   4.D    5.C

二、(9分,每小题3分)

6.A     7. A    8. B

三、(12分,每小题3分)

9.C     10.C    11.D   12.B

四、(24分)

13.(1)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14.(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15.(1) 不耻下问    惟有饮者留其名

(2) 江月何年初照人    东篱把酒黄昏后

(3)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4) 善假于物也     似诉平生不得志

五、(12分)

16.示例:美德让你一生受益

17.示例: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诗(学习、工作等)也如此。

18.略

六、(18分)

 (一)

19.(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答“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

(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答“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这样的意思也可。

20.(1)勺子非同一般,作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勺子。

(2)由勺子之大展开联想,表现歌德的不同寻常。(答“表现歌德非同一般。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也可。)

2l.(I)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

(2)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

22.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人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二)

19.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

“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20.表明粱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21.《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22.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粱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七、(60分)

23.略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 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C  2.B  3.A  4.B

二、(9分,每小题3分)

5.B  6.A  7.C

三、(9分,每小题3分)

8.A  9.B  10.D

四、(23分)

11.(10分)

⑴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⑵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12.(8分)

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13.(5分)⑴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轴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⑵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不如早还家  侧身西望长咨嗟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五、(22分)

14.(4分)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15.(6分)⑴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⑵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⑶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意思答对即可。)

16.(6分)

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17.(6分)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六、(15分)

18.(4分)

⑴“惠顾”改为“浏览”;⑵“你”改为“贵”;⑶“可”改为“请”;

⑷“洽谈”改为“联系”。

19.(5分)示例:要不要灾难  对待灾难的态度

20.(6分)略

七、(60分)21.(60分)略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D   2、C   3、A   4、B   5、A  

二、(9分,每小题3分)

6、D   7、A   8、B  

三、(12分,每小题3分)

9、C   10、B   11、C   12、A 

四、(24分)

13、(10分)

①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仪来防止怨恨。

②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③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

14、(6分)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15、(8分)

明清传奇   王实甫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五、(21分)

16、(5分)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指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

文章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模糊的敬慕:跛脚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17、(6分)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18、(6分)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19、(4分)AE

六、(9分)

20、(4分)略

21、(5分)气温升高、普遍缺水、臭氧增加将使世界作物减产

七、(60分)

22、(60分)略

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湖南卷)语文科参考答案

1.D 2.A 3.C 4.D 5.B 6.D 7.B 8.C 9.A 10.C 11.C 12.B

13.(1)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2)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14.①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②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颖有意同他保质了距离。③欧阳颖升迁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而不是丁晋公的提携。

15.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16.(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7.①感知到对象。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③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18.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19.①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②都是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 到的另一种景象。③都能从中看出诗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20.感受  静趣  裨益

21.(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

①本文的主旨是关于静的修养。能够领略静趣的人,才能在尘世喧嚷中蓦然获得无穷妙悟,心静不仅能使人领略乐趣,于人的身心也有极大裨益。

②赏析就当紧扣文本进行,角度可以多样。例如:A.主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静”是全文的中心一枢纽。所有的范例、事理都体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的内容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段落层次也围绕着主题来安排。B.主题与个人修养的关系。“静”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忙里可“偷闲”,闲中能觅静,它全在于个人的修炼。静中企图的趣味,不仅使自己受益,也给朋友带来快慰。C.从结构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全文先谈“感受”,再从“心灵”所获得的“静趣”,引出“静修”于人身心都有裨益的结论。D.从表现技巧的保外就医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如人生哲理、物理定律的妙用,生动范例(自然现象、社会场景)的精选、俳句、诗句的引用等对于阐释主题的作用,以及由此所启发的读者对静的审美理解的艺术享受。

(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①抓住话题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由“感受”入手,引出“静趣”,再到静修的好处,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说理层层递进。

②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而范例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容易理解。

③书信的形式和谈话的方式,以及亲切平和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使文章的观点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B 2.C 3.A 4.C 5.D

二、(12分,每小题3分)

    6.A 7.B 8.A 9.D

三、(9分,每小题3分)

    10.B 11.D  12.C

四、(24分)

    13.(10分)

    (1)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3分)

    (2)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3分)

    (3)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

    14.(8分)

    (1)(4分)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4分)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15.(6分)

    (1)①恐美人之迟暮②朝如青丝暮成雪③老病有孤舟④羡长江之无穷

    (2)史铁生

    (3)人间喜剧

五、(18分)

    16.(4分)

    (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17.(3分)

    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18.(5分)

    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

    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19.(6分)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六、(12分)

    20.(4分)

    答案示例: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21.(4分)

    答案示例:

    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嘻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22.(4分)

    答案示例:点燃激情看激情的火焰驾祥云登珠峰照耀千山万水

              传递梦想愿梦想的金凤载和谐伴嫦娥飞越四海五洲

七、(60分)

    23.(60分)  答案略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参考答案

1.D(A项分别是rùn/yùn shàn/zhān  tiáo/ tiáo;B项zhì/shì jùn/jùn qiǎng/jiàng;C项yì/yì tī/tí mǒ/mā;D项pàn/bàn òu/shū sè/sài)

2.D(A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B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群众普遍不满。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3.B(A“反而”使用不当;C“改善”缺宾语,在“缺乏”后缺增加“情况”;D句式杂糅,“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

4.A(按总分结构排序。)

5.C(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6.A(A于是、就;趁机。B跟、同。介词。C来、用来。连词。D到。介词。)

7.B(“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8.C(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9.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翻译(1)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2)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10.(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11(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3)醉里挑灯看剑  沙场秋点兵

(4)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12.C、D(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3.C(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14.正确。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诗的境界”。(主要信息来自于第4、5两段。)

15.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16.首先父亲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亲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我还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所以孤独的父亲需要我。

17.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18.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19.“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20.“惨淡经营”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21.“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22.第一方面: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第二方面: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或具有很强猎奇心理,对历史缺乏兴趣。)第三方面:满足于传统,忘记了开新。(或阅读过于功利,影响年轻一代。)

23.可从小孩的角度也可从妇女(或妈妈)的角度,只要围绕“情深”书写,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鲜明生动即可得满分。

24.(略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参考答案

1.A 2.B 3.D 4.D 5.C 6.B 7.C 8.A 9.D 10.B

11、(10分)(1)(5分)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译出大意给3分;“何事”、“走”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5分)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

译出大意给3分;“厉然”“惶恐”两处,每译对译出给1分。

12、(8分)(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3、(5分)(1)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浑欲不胜簪(2)秋水共长天一色  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14. (4分)第一问(2分):①春雨象征着人生的童年;②夏雨象征着人生的青年;③秋雨象征的人生的壮年;④冬雨(雪)象征着人生的晚年。每答对两点给1分。答对一点不给分,依此类推。意思答对即可。第二问(2分):秋天的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悲凉的季节,所以“秋天的雨声”中有“欢乐”,也有“忧伤”。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5.(4分)(1)(2分)“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是指在雨中回眸人生,用“雨”打开记忆之门,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2)(2分)“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中梦幻之中”是指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意思答对即可。

16.(6分)第一问:(3分)老人喜欢和娃儿打着伞赏雨,娃儿却喜欢和狗在雨中赛跑,把自己融入雨中。第二问:(3分)老人先是受到了“我”的启发,又看到孩子在雨中奔跑后“开心地笑”,终于被感染,也笑了起来。意思答对即可。

17.(8分)第一问(4分)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第二问(4分)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1)“光临”改为“回到”。(2)“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3)“高足”改为“学生”。(4)“欣赏”改为“高兴”。每找出并改对一处给1分,只找出未修改或修改不当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应该根据合理情况酌情给分。

19.(5分)内容贴切给2分,比喻恰当给2分,两句之间形成对比给1分。

20、(6分)内容符合主题给2分,语言通顺给2分,有文采给2分。不足45个字或超过55个字,酌情扣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文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l.B    2.C    3.A    4.D

二、(9分,每小题3分)

5.A    6.C    7.C

三、(9分,每小题3分)

8.A    9.A    10.C

四、(23分)

11.(10分)

(l)(4分)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2)(6分)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12.(8分)

(l)(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13.(5分)

(1) 俯足以畜妻子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阴阳割昏晓       决毗入归鸟

(2)豁然开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千古风流人物     惊涛拍岸      一时多少豪杰

五、(22分)

14.(4分)

第一问(2分):

“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

第二问(2分):

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

15.(6分)

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

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16.(4分)

(1)(2分)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2)(2分)指夜晚的什刹海很关,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17.(8分)

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③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六、(l5分)

18.(4分)

举例:北京奥运会将惠及亚洲的旅游业。

19.(6分)

四个例子分为前后两组,每组3分。每组中,写出一个内容和句式都符合要求的句子,给1分;写出两个,给3分。

20.(5分)

每写出一句比喻,给1分;四句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给1分。

七、(60分)

   21.(60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参考答案

一、(6分,每小题3分)

1.B   2.C

二、(9分,每小题3分)

3.A     3.B    5.B

三、(32分)

6.(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

7.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8.(1)潦水尽而寒潭清(2)影人平羌江水流(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山围故国周遭在(5)挟飞仙以遨游(6)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9.C  E  (C.①“往三闾大学任救”是在订婚前。②“热情接待和真诚欢迎”有误。E.①聂赫留朵夫此时没有向她求婚。②当时的玛丝洛处没有宽怒他,也没有请求他向法院疏通减刑。)

10.(1)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是横亘在鸣风与觉慧之间的一道高墙。鸣凤的丫环地位与觉慧的少爷地位也是阻隔他们思想、情感交流的一堵墙。(可以有其它理解,如:当鸣凤决定离开人间时,她与觉慧又产生了死者与生者之间的一堵墙。三项答对二项即可)

(2)加西莫多对克洛德,由原先的感恩到认清他丑恶的灵魂,并他掾下钟塔。这声呜咽表现了加西莫多分清善恶之后由爱转恨的复杂情感。而对爱斯梅拉达,这声呜咽则包含着加西莫多深深的爱和对她死去的悲恸之情。(意思对即可)

四、(17分)

11.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12.风从外在看,在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大陆,颇有英雄气度。(意思对即可)

13.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徙”,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意思对即可)

五、(16分)

14.(1)地壳   失踪   考察(调查)

(2)“可能”:因为这还只是他的主观推测,有待于科学考察的验证。“最有意义”:因为通常的情况没有发生,说明一定存在另外某种原因;而这“原因”正是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切入口、关键处。

15.示例:①“明人不做暗事”,赞扬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②“明哲保身”,多指为了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16.示例: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   保护耕地,珍惜粮食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杜绝耕地抛荒,禁止滥占土地

粮食安全问题应当警钟长鸣

17.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二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杯、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日。)

六、(70分)

18.作文(略)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9分)

1.(3分)B       2.(3分)C       3.(3分)A

二、(36分)

(一)(19分)

4.(3分)D       5. 3分)D       6.(3分)C

7.(10分)(1)(4分)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译出大意给2分:“所以”、“大名”两外,每译对一外给1分。

(2)(6分)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译出大意给3分:“寻而”、“蒙尘”、“承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11分)

8.(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6分)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三)(6分)

10.(6分)

(1)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2)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3)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4)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如做了四题,按前三题评分。

三、(25分)

11.(5分)A  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2.(6分)

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每答对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13.(6分)

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4.(8分)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四、(25分)

15.(5分)B  C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6.(6分)

第一问(4分):①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②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只不过是工具。每答对一点给2分。

第二问(2分):体现了盛宣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意思答对即可。

17.(6分)

第一问(4分):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每答对一点给2分。

第二问(2分):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8.(8分)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五、(20分)

19.(3分)B

20.(3分)C

21.(3分)③①⑤②④⑥

每答对两处给1分;答对一处不给分。依此类推。

22.(5分)①(总要)夹上  ②(却是) 白字连篇  ③(更) 应该

④(但) 同时    ⑤(随着) 中国

每插对一项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23.(6分)内容贴切,给2分;语言通顺,给2分;形成排比,给2分。

六、(60分)24. (60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参考答案

一、1.D  2.A  3.C  4.A

二、5.C  6.D  7.C  8.B  9.D  10.C

三、11.B  12.A  13.B  14.C

四、15. (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2)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3)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16.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7. ①多于在瘐之粟粒  多于周身之帛缕②蜀道难  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①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②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五、18. 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 迈着舞步的马 美丽的菩萨 童子嬉戏图一笔一划抄出的经书顶天立地的佛像

19.用实物来记录历史,再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20.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21. B D

六、22.“  ” 、 ——  《  》  “  ”  。

23. 功亏一篑 越俎代庖 蔚然成风 淋漓尽致

24. 示例:人生不过是为了尽力展示生命独特的美丽,如同一条山间小溪,可以越过高山投身辽阔的大海,也可以随遇而安,化成一汪碧绿的清潭。

七、25.作文(略)

2008年7月19日 19:59
浏览量:0

学校资讯

通知公告